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五一特别聚焦:以典型案例推动司法纠错,让劳动法不再“沉睡”,守护劳动者尊严!

成都劳动者李某维权案二审改判引争议:

司法偏袒破坏劳动法权威,亟待最高法、省高院纠错!

案件背景:用人单位“变相剥夺劳动权利”

李某自2009年入职成都某事业单位,从事记者工作。2017年10月,单位以“改革竞聘”为由单方取消其岗位,此后未安排工作,仅要求每日打卡签到,并按低于待岗标准发放远低于原工资的报酬。李某多次协商无果后,于2021年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关系并申请仲裁,要求补发工资及经济补偿。

一审判决(2021川0191民初25032号)明确指出:单位未停工停产,却以“竞聘”之名不提供劳动条件,单方降薪违法,应补发工资差额15.6万元及经济补偿金6万余元。

(一审判决书截图)

二审改判(2022川01民终15864号)却推翻一审结论,认定李某“未实际提供劳动”,改判按成都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计算待岗工资,最终仅支持5.1万元差额,导致劳动者权益严重缩水。

(二审判决书 截图)

对于二审的无理改判当事人李某无法理解。二审中,单位未提交新证据。李某认为二审法官偷换概念,处于“待岗状态”并不等于待岗,因为一审已明确认定:“单位未停工停产,却以“竞聘”之名不提供劳动条件、工位及岗位,单方降薪违法,并违法在先。而且,李某并未收到过单位出具的任何关于待岗的公开文件及个人通知。

合法安排待岗须具备三要素

“合法安排待岗须同时具备合理事由、程序正当、待遇保障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教授范丽娜告诉记者,“其间,用人单位仍应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在部分地区,用人单位还应承担由劳动者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同时,律界多名律师表示,用人单位合法安排员工待岗需基于客观经营困难或不可抗力;或劳动合同、规章制度中有明确约定。不得滥用待岗变相降薪或逼迫员工离职。

(二审询问笔录 截图)

争议焦点:司法裁判为何背离劳动法?

1、 法律适用错误

A、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二条明确,待岗生活费仅适用于“非因劳动者原因停工停产”的情形。本案中,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正常经营,却以“竞聘”变相剥夺劳动岗位,显然不符合适用条件。二审法院混淆“待岗”与“停工停产”,直接导致裁判失当。

B、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对降薪合法性负举证责任,但法院未要求单位提供任何待岗合法性证据,加重劳动者举证负担。

2、无视劳动条件核心义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未提供劳动条件,劳动者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本案中,单位长期未提供劳动条件、不安排岗位却要求打卡,构成“恶意不履行合同”,劳动者未工作系单位过错,工资请求权不应受限。

3、 年终奖违背举证责任规则

李某提交了历年领取年终奖的记录,但法院以“无制度文件”为由驳回主张。然而,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年终奖若形成发放惯例,可视为工资组成部分。法院未要求用人单位举证取消年终奖的合法性,违背举证责任规则。

专家呼吁:纠错程序亟待启动

法律专家指出,此案暴露了三大问题:

司法裁判尺度不统一:成渝地区法院曾联合发布典型案例,强调对“变相剥夺劳动权利”行为严格追责(如遂宁曝光企业拖欠工资案中,人社部门直接责令垫付工资),但本案却出现反向裁判。

劳动者维权成本高:李某经历仲裁、一审、二审长达3年,最终仍因二审改判陷入生活困境、择业困境,反映劳动者维权程序冗长、司法救济乏力。

用人单位违法成本低:单位未受任何行政处罚,仅需支付最低工资差额,变相鼓励企业通过“长期待岗”逼迫劳动者离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意背道而驰,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影响:劳动法权威受损,司法公信力遭质疑

1、背离“保民生”政治要求四川高院院长王树江强调,2024年全省法院为农民工执行到位149.85亿元,发放司法救助金3400万元。李某案二审改判却与这一导向冲突,削弱“司法为民”公信力。

2、助长用人单位违法成本若放任“变相待岗”行为,企业可借“改革”之名规避劳动法义务,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与四川高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相悖。可见,司法实践中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尺度亟需统一。

最高检监督必要性

最高检近年推动“劳动权益保护专项监督”,对类似案件可通过抗诉或检察建议督促再审。2024年四川法检“两长”联合审理热射病工伤案,已体现司法协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典范,本案亟需最高人民检察院介入。

当事人李某说:“二审法院的承办法官严重偏袒成都电视台的违法行为;申请检察监督后,同级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对成都电视台的违法行为只字不提,置之不理,目无法纪!再次申请复议后,省检察官的态度更是恶劣,对于李某反映的问题,该检察官不耐烦的说自己业务能力不够,拍桌子一走了之,要投诉就投诉去,我也不怕。”李某的陪同律师对此也无可奈何!信访中要求四川高院及成都中院院长接待说明案件情况,启动院长纠错,但多次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无果,给当事人李某造成严重诉累。

最高检明确表示:针对冤假错案、枉法裁判的案件,无论过去多久,无论责任人是否在职或者退休,只要调查认定确有责任,都将依法追究司法责任!

五一特别倡议:以典型案例推动司法纠错,让劳动法不再“沉睡”,守护劳动者尊严!

值此五一劳动节,我们呼吁:

1、 四川省高院依职权启动再审,参照最高法指导案例18号改判用人单位按原工资补发差额。

2、 最高法将此案纳入年度典型案例,明确“未提供劳动条件、工位及岗位≠待岗”的裁判规则,纠正法律适用混乱。

3、最高检介入监督,对二审程序合法性及证据审查瑕疵提出检察建议,推动实质性公正。

编者语:劳动者的尊严,不容打折;劳动法的尊严,不容践踏!

本文部分引用:工人日报《合法安排停工待岗 “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上海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4月2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万亿,增加约2200亿元,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同比多增超过2000亿元。(证券时报)发布会更多报道稳就业稳经济五方面若干举措将成熟一项出台一项国家发展改[全文]
    2025-04-29 00:34
  • 本报记者吴晓璐4月2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简称《披露豁免规定》),标志着暂缓、豁免披露制度在证监会部门规范性文件层面正式落地,与近日证监会修订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确立的暂缓、豁免披露制度[全文]
    2025-04-26 09:12
  • 近日,山西长治武乡县的王先生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反映,他的爱人张女士此前在武乡县人民医院做手术时,因医生操作失误致胆总管损伤。事发至今已有9年,张女士多次因术后并发症住院治疗,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图为张女士的出院小结患者反映——胆囊切除[全文]
    2025-04-02 12:28
  • 今天,一则“海口一32岁飞行员海文大桥失联#引发全网关注。图为热搜截图记者联系了解到,飞行员姓孙,在海口工作,12月13日晚上11点40分左右失联,至今已有8天,依然毫无线索。图为孙姓飞行员日常照孙先生的女朋友杨女士说,12月13日晚上,孙[全文]
    2024-12-22 02:08
  • 在我国外贸40多年发展史上,出口信用保险功不可没。如今,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迎来政策利好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以下简称“内贸险”),正大步走向台前。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国内贸易信用[全文]
    2024-12-22 02:02
  • 参考消息网12月14日报道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4日报道,多位知情人士告诉全国广播公司记者,作为结束俄乌冲突的协同努力的一部分,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团队已经与白宫官员及乌克兰领导人进行了讨论。消息人士称,特朗普的顾问以及他[全文]
    2024-12-16 02:07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上海生活网 shh.csrib.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